民国旧媳17(1 / 3)

如果在一年前,姜凌宁和汪主编说“我想跟你合伙开个印刷厂”,那不仅没人会相信,更会觉得这个十六七岁的小姑娘在胡说八道。

姜凌宁在其他任务世界里学过心理学,关于建立信任关系的步骤中,有三个必须经历的要点——开诚布公的交流沟通、相互需求的满足以及通过时间的考验。

所以来到广州之后她并不着急去表现,没有建立信任是做不出成绩的。

如今在翻译比赛的庆功宴上,汪主编突然意识到眼前这个从不张扬的小姑娘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说出来的话都做到了,要做的事情都完成了。

就比如这次翻译比赛,在广州市第一次举办,也可以说是一次完美的示范,相信以后会有这样类似的比赛会越来越多地出现。

如今姜凌宁提出想一起开个印刷厂,他的第一反应不是拒绝,反倒先想“没钱怎么办”和“钱从哪里来”。

“书坊做得好好的,怎么会想去做印刷厂?”汪主编冷静了下来,不露声色地问,“没有版权随意印刷可是要吃官司的。”

虽然这个时候法律对于作家版税保护也只是理论上的保护,但是汪主编有自己的底线。

姜凌宁见他这么说,心里便有了谱。

之前她就猜测对方是想有自己的印刷厂,只是受到各种限制而没有实施的条件。

“汪主编有这么多优秀的伙伴,我相信这些对你来说都不是问题。”姜凌宁嘿嘿一笑,“而且现在人们对于信息的渴望,还有很多不需要版权的东西可以印嘛。”

“嗯哼?”

“你看看这次比赛带动起来的外语热潮?”姜凌宁回头看了一眼在热烈讨论的人群,“任何时代,卖得最多的就是各种学习教辅。在我的家乡有句话叫‘5年高考3年模拟’,只要教辅做得够全够好,不愁没有销量。”

“高考?”汪主编问,“那是什么?”

姜凌宁:“……”

一聊事业就不小心忘了时代了,这时候大家还不知道以后会大家会把高考作为大学的统一选拔考上呢。

只见她一双乌亮的眼睛上下一转:“就类似以前的科举考试……哎哎哎,不要纠结这些细节。我的意思是我们投资开自己的印刷厂,想印什么由自己决定,就不会再受限制。”

这句话触动汪主编了。

回国之后他进入报社工作,长期和最新最快的信息打交道,让他明白什么Z党才是对国家真的好。

眼下两方力量悬殊太大,而书刊和资料的需求量非常大,上海很多秘密印刷厂都被查封了。

如果有一个正规的印刷厂来做掩护,那对于以后的我D的刊物还有宣传资料的供应必然是有极大便利的。

汪主播思忖了许久,再抬头时双目聚光,他说:“具体的事情明天到我家里谈吧。”

第二日,姜凌宁先去书坊巡视了一番,把秀珠接上一起去了汪主编的公寓。

秀珠做饭去了,两人在书坊接着昨天的话题继续聊。

“日常我们就自己的需求就是刊物报纸,在满足自己的需求后,印刷厂还可以对外承接其他印刷业务啊,像请柬、□□这些都可以做。”

“这些也接吗?”

“当然啊,虽然我想为教育事业和文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但人也得要吃饱饭才能奋斗梦想呀。”姜凌宁说,“广州眼下文化环境好,我们组织人来大量地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出版后肯定会大受欢迎的。”

汪主编点点头:“这听起来似乎可以试试。”

“这次翻译比赛出现了这么多优秀的人才,咱们现在需要把握住的就是效率和速度。如果把这些人整合在一起,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工作,我相信很快就有不错的作品出现。”姜凌弯了弯眼睛,“上次我们比赛选的那几本小说,反应不是挺好的吗?就可以先从初赛的那几本书开始嘛。”

“我们想到一块去了,之前我还想联系一些人来为报馆供稿呢。”汪主编开心还不到两秒,眉毛又垂了下来,“你说的合伙,准备投多少钱?”

姜凌宁咂了咂嘴:“额……这个……”

汪主编睁大了眼睛:“?”

看着姜凌宁摇晃闪烁的眼神,他心里有种不祥的预感。

“钱这个问题呢,其实也很好解决。”姜凌宁露出一个乖巧的笑容,“银行贷款就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只要主编把你现在的这间公寓抵押了就可以了。”

汪主编一顿。

“我先不说能不能拿到银行贷款了,我这公寓才值几个钱?”汪主播环顾四周,“开个印刷厂的开销比你想到大多了。”

当初他打听过,启动资金就是一笔大额数字。

“我们又不印刷钞票,对设备要求不用太高。”姜凌宁表述着自己的想法,“咱们先找一家规模不那么大的,在总价上可以稍微出高一点点,但是跟对方约定钱一共分三次,在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