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四十一章 倾城一刀,斩碎了多少热血。(2 / 3)

催泪系导演 天下小黑 2128 字 1个月前

,最好让场外观众如我者,都能肾上腺素飙升。要是剧情一直软塌塌的,那这个片子不看也罢。当然,为了凑够打斗镜头,把角色塑造得满脑子只剩肌肉也是不行的,我觉得这样是在侮辱大家的智商。

《一刀倾城》显然不是那种电影,武侠武侠,当然也要体现出“侠”的精神,这种“侠”,可以是白马金羁、行走江湖的游侠儿,他们轻生死,重然诺,匹夫一怒,流血五步;

这种“侠”,当然也可以是心头牢牢记得“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八个大字,徘徊于江湖与庙堂之间的壮士,就像《一刀倾城》里的王五,颇有些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气概。如果没有这点精气神,武侠片就不再是武侠片了,称之为武打片更好,或者干脆就是黑帮电影,主要是帮大家宣泄一下内心的暴力倾向。

一些人纠结于《一刀倾城》把很多角色都武侠化,如谭嗣同,如袁世凯,如奕亲王,如王妃,都成了武林高手了,觉得有些扯淡,更扯到了什么历史虚无主义。

可看一部电影,其实就是去做一场2小时的梦。武侠当然也属于梦的一种。做梦,自然不必过于考虑现实,就好比野店荒林,大刀未必不能与还热着的枪口对抗;庙堂诸公如袁世凯,乃至王府里的一个妃子,也都有可能是不显山不露水的武林高手。

那么什么样的电影能被称之为好电影呢?

《一刀倾城》是吗?显然是的!

我们很多时候看电影,其实就图一乐,想从中挖掘什么微言大义,并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但影片中,谭嗣同的话还是感动了我,可能也是因为历史确有其人吧。“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一名殉道者打算用自己的殉道证实道的确实存在和值得追寻,不再去管打败他的对手和周围的旁观者。

电影最后,大家去铲除叛变的袁世凯,为谭报仇,结果自然是失败了,毕竟“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历史上袁世凯还活了好久,编剧不太好把他写死,于是只能是壮士屈死、英雄衔恨,家国情怀之中,颇有些悲情的味道。唯一一个光明的小尾巴是,大刀王五的徒弟逃走了,用片中的话说就是“只要有你,就永远有大刀队””走得了今晚,也才有明天。”

其实像王五去救谭嗣同的时候,谭嗣同说,我不走,要革命就会有死人,让我先死,我要用我的血,就会唤醒一部分人。

如果这仅仅是电影情节,我会觉得太假。但它却多半是真实的事。现代的人无法了解一百年前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无法了解那些血性的男儿。换了现在这个时代,再多的鲜血也不会唤醒一个人。

因为每个人都活在自己卑微的世界中。

可那个时代是不同的!

而事实上,每个时代都是需要公车上书的人,也需要慷慨就义的人,需要八面玲珑的人,唯一不需要的就是就义现场看热闹的群众,好像砍头是无奇不有之事,围观的人不悲不喜岂不是更奇?民族气概与动作节奏都拍的挺不错的,悲壮苍凉,大刀王五作为一个旁观者看待变革与守旧的冲突,而自己也成为时代的牺牲品,但旧中国,一定需要的,没有人迈出第一步,就不会有未来可医的方子。

我们总是需要回忆一点乱世,因为现代社会人们几乎已经完全被鸡零狗碎和鸡毛蒜皮占据。

最后总结一下,这部电影之鄙人的一些观后浅见。

人物形象、戏剧冲突客观、立体、不偏不倚,是这部电影的优点之一。没有为了突出英雄形象去塑造英雄,没有为了突出英雄形象去丑化小人。相比不少武侠电影而言,这部电影能做到这一点是弥足珍贵的。

袁世凯是电影里面的反派,小人,但是实际上,电影却并没有刻意地去丑化这个角色!

看过这部电影的朋友,或许会体会到这部电影的“美”。美在何处?

其一,表象之美。片头爱国壮士健美的肌肉,片中优雅动人的王妃,精彩的武打设计,片尾处那柄撑起的油纸伞…太多,足以给人留下印象。

其二,台词之美。“故国非国,有家无家,天下之大,何处有我王五容身之所。”“大不了血染黄沙路,一死天下殊。”“红日西沉,总有再起之时。”…豪迈、悲壮的话语从英雄之口吐露出来,给人更多的心灵震撼。在电影中,有段王五和王妃的对白,我始终认为,那段人物对白是我看过的所有武侠电影里面最精彩、最触动心灵的对白。英雄的柔情,美女的眷恋,既是一种绝决,又是一种告白。一段被俗世桎梏的情缘,在对白中始发、升华、散开、消褪,何等的触动人心。

其三,余味之美。《一刀倾城》这部电影,有着很浓的余味,电影末段,谭嗣同就义,王五一干人相继追随谭嗣同之脚步舍生取义。电影在浓烈的悲剧色彩中收场,一切都结束了,然而一切都结束了吗?

王五的小徒弟冲出了重围,成为唯一的一名幸存者,他手持双刀,怒目冲天,眉目之间像极了他的师傅王五。将来还会发生一些什么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