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老与死(1 / 2)

平心二人简单的吃了点东西,便起身告辞。

两人沿着道路一直往前走,两边是青葱的小山。此时夕阳西下,为山林铺上了一层金黄的面纱。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那一轮大日,仿佛就在眼前,触手可及。

没走多久,还没出洪家庄的地界,他们转入一条小道,这里杂草茂盛,几不见路。

两旁的杂草有青有黄,有枯有荣,平心用神力微微拨开杂草,露出下面隐藏的小路来。

这里不说人迹罕至,但绝对的少有人来。

两人又走了一小会,视野中突然出现了一座房子,它就在小路一旁,隐藏在杂草和一些树木之间。

有半边房屋已经坍塌,瓦片碎了一地。

待到两人走近了,方才看到门槛上坐着一个老妇人。花白头发,脸上的皱纹层层叠叠如同山峦。

身上穿着不算崭新却干净的花色衣衫,一头灰白的头发打理得服服帖帖。

就这样倚坐在门槛上,痴痴的看着远方。不知道她是在看夕阳,还是远处的山景。

夕阳的余晖打在她的半个身子上,拉出一条长长的影子,尽显凄凉。

叶知秋看着这位老人,似是有些不解。他又回头看了看洪家庄不远处,那边炊烟袅袅,没有断过。

些许的还能听到人声,那里的人们一派欢天喜地,与这里截然不同,明明是在同一个村庄,却仿佛身处两个世界。

一处热闹,一处凄凉。

叶知秋不解的说道:“不是说整个洪家庄的人,都去洪大海家的喜宴了么,怎的这里还有一个老人?”

“上去问问便知。”平心道。

说罢两人捡了一条光滑的路上去,许是两人发出的动静,那老人侧过头来,一双浑浊的眼睛盯着二人。

面无表情,没有一丝生气。只是看着她们,待到二人走到面前,才望着她们。

走到面前,才发觉这个老人很是瘦小,干巴巴的如同一根枯柴,只是内里多穿了两件衣服,才让整个人显得较为臃肿。

叶知秋低下身,轻声问道:“老人家,怎么一个人坐在这儿,不去参加洪大海家的喜宴啊?”

老人见有人同她说话,只是挪了挪身子,然后指着自己的左耳,道:“小伙子……这只耳朵听不见,你再说一次。”

叶知秋面露同情之色,这才又重新复述了一次。

那老人这才缓缓回答:“不是老婆子不想去,而是大家都不愿意让我去。”

叶知秋不解的问道:“这是为何?”

“哦,他们嫌弃我这老婆子孤寡一人不吉利。怕我身上带着晦气,所以不让我去。

不去就不去,这并没有什么,反正老婆子我也没几天好活的了。顺了他们的心意,只希望他们有人能帮老婆子收个尸。”

叶知秋没有想到老人是这个回答,他半晌不语,而后长长叹出一口气,又问:

“老人家今年贵庚啊?”

“贵庚?”老人反问,不明白什么意思。

“就是问您今年多少岁了?”

“哦,问我多少岁了啊!”老人这才反应过来,然后开口回答:“我今年八十九了。”

“八十九啊。”叶知秋长叹一声,复又打听道:

“那您为什么一个人,您的家人呢?”

老人似是很久没遇到和她闲聊的人了,也许是她不介意,认为自己时日无多,也没有隐瞒。

脸上带着一抹无奈的笑容,眼睛因为岁月的缘故,变得浑浊,看人看物眼光涣散,没有神采。

她总是盯着叶知秋身旁的虚处,开口道:

“都死了,只剩下老婆子一个。小女儿很小就死了,小时候落水死的。

大女儿早些年出嫁,难产死的,连同肚子里的孩子也没保住。

儿子媳妇孙儿,前些年遇到山贼,死在了外地。老伴儿前两年,起夜不小心摔倒摔死了,都是命啊!”

老人的声音很平淡,仿佛在说别人家的事,只有最后一句,看似是抱怨,但声音里充满了无奈。

闻听此言,叶知秋心里也不是滋味,紧皱的眉头,怜悯的眼神,最后喟然长叹。

他也说不出什么安慰的话语,语言在这一刻也显得苍白。任凭他曾经是金丹修士,面对命运和岁月,也得认命。

有些普通人经此一生,心境甚至比一些修士还要坚韧。

“阿弥陀佛,生老病死乃是自然规律,就像四季更替,人在轮回,事也在轮回。”叶知秋感慨道。

一旁的平心听闻过后,静静地站立在原处。她在崖边静思之时,其实就是在处理香火中的念头。

如今随着信仰的扩大,信众越来越多,信仰之力中都夹杂着许多复杂的念头。

这些念头思绪对于她们这种以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