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0章 反手掏出两部王炸经典(1 / 2)

对于现如今刚刚成立不久,制作能力还略显稚嫩的派和之声来说,两部电影的刚刚好在可承受范围之内。

而为了精简制作难度,楚辞最终选出了两部电影——《楚门的世界》,以及《十二怒汉》。

对于现如今蓝星的电影工业化水平,如果说《楚门的世界》从制作角度来说难度已经相当低了的话,那么《十二怒汉》甚至可以算是几乎没有制作难度,因为《十二怒汉》整部电影的故事从头到尾都发生在一个二十多平的小房间之中,以至于十几个演员外加一个手拿摄影机兼职摄像的导演就可以完整的将这部电影拍下来。

然而就是如此简陋的拍摄条件,《十二怒汉》最终却成就了影视史上的一代经典,而其成为一代经典的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这部电影的剧本故事。

好的剧本故事是一个影视作品的灵魂,一个绝佳的剧本甚至是可以扭转一部影视剧的制作水平不足的问题的,而反过来即便制作水平再高,如果影视的剧本缺乏水平那么作品就会像缺失灵魂的肉体一般,只是一具行走的空壳。

相比《楚门的世界》,《十二怒汉》的拍摄和出品时间还要更加的遥远,《十二怒汉》最早是由米高梅公司制作的一部黑白电影,上映于1957年,放在今天来看,这部电影已经是一部跨越了将近七十年的老古董了。

在这七十年的时间之中,这部经典的“老古董”也曾被多个国家多次翻拍,除开最为经典的原版《十二怒汉》之外,俄版的《十二》、韩版的《陪审员》、日版的《十二个温柔的日本人》,以及我国版本的《十二公民》都是比较为大众所熟知的翻拍版本。并且因为国情和文化的不同,这些所有版本的翻拍故事对比原版都有了很大的不同,各有特色,当然水平也各有高低,相比起剧本改的有点面目全非的韩版和在演绎上有点灾难的日版,俄版和我国版本的翻拍是较之原版口碑最好的两版。

不过即便翻拍版本的故事再怎么变化,相较于原版《十二怒汉》,其故事的核心也是没有太大的变化的。

《十二怒汉》故事的核心是一项西方法律体系中一个经典的制度——陪审团制度。

陪审团这一词最早是由英文翻译而来,其实更加具体的称呼应该是临时公民审判团,在英美法律体系中一些案件审理的过程中,会召集特定人数的有选举权的公民参与决定嫌犯是否起诉、是否有罪,这部分人员组成的团体即被称为陪审团。

陪审团分为大陪审团和小陪审团。大陪审团只适用于刑事案件,由23人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决定是否起诉,可以在任期内审理若干起案子;小陪审团一般由6—12人组成,一案一组,小陪审团则直接参加案件审判,决定被告人是否有罪,在民事诉讼中则是决定被告人是否要赔偿。

可以说,陪审团的意见将对法庭的最终审判起到决定性的影响,陪审团完全有权抗议法官的判决从使得案件重审,甚至在一些严重的案件之上陪审团的最终意见将直接影响被告的生死。

而《十二怒汉》的故事就是围绕着十二位陪审团成员和一起悬案所展开的。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正是欧美一些国家经济和工业高速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罪恶疯狂在城市滋生的时代。

某城市的一座贫民窟中,一位父亲被人发现死在了家中,而该案件的第一嫌疑人为死者十八岁的儿子。

案发后嫌疑人很快被警方抓获,经过警方的调查,案件的情况很快便浮出了水面,法院迅速对该案件发起了审理,并很快将要进行最终判决。

参与这场案件陪审的是生活在当地的十二位公民,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巧舌如簧的广告商、仗义执言的建筑师、正义勇敢的上班族、歧视平民的新贵族、追求真相的的钟表匠、精明冷静的银行家、只赶时间的推销员......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思考和说话的方式。

在这起案件审理的最后阶段,所有人都聚在了陪审团休息室中讨论案情,而讨论结果必须要一致通过才能正式结案。

面对法庭上控方所提交的目击者的证词和警方找到的凶器这些铁证如山的证据,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场判决已经没有任何再讨论的必要,被告那位十八岁的男孩就是杀害自己亲生父亲的凶手,只有八号陪审员坚定的认为被告无罪。

为此,陪审团众人在休息室中对案件展开了焦灼的讨论。

起初,其余陪审员只是觉得这是一件没有必要再讨论的没有意义的事情,所有人都认为八号陪审员是在和众人故意唱反调,故意无理取闹,休息室内也一度为此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然而随着八号陪审员不断的据理力争,案件中一些疑点也开始在众人的讨论中不断的浮出了水面,一些陪审员心中的答案也在八号陪审员一遍又一遍理性和科学的坚持之下陆续出现了动摇,对被告男孩是否有罪的表决也开始出现戏剧性的改变——11对1、9对3、8对4、6对6、3对9、1对11。

通过了